“吝啬”富豪田家炳:散万贯家财,卖豪宅捐学校,成百校之父

鼎点娱乐
你的位置:鼎点娱乐 > 业务范围 > “吝啬”富豪田家炳:散万贯家财,卖豪宅捐学校,成百校之父
“吝啬”富豪田家炳:散万贯家财,卖豪宅捐学校,成百校之父
发布日期:2024-06-08 05:05    点击次数:65

田家炳,到底富还是穷呢?

说他穷呢?他登上富豪榜,拥有亿万身家。

说他富呢?他坐公交,租房住,一套西装穿四十年,“穷”搭配卖掉住了三十八年的豪宅,“穷”到找银行贷款。

你或许不熟悉他的名字,但他遍布大江南北。

93所大学有他的名字,166所中学,41所小学都有他的名字,甚至1800多间的图书馆上,也有他的名。

田家炳是穷还是富,就有了答案。

他是“百校之父”,说他“穷”,他只“穷”了自己,说他“富”却富了中国教育。

田家炳

田家炳

从前的遗憾

记者曾问过田家炳,所有的慈善事业中,为何如此中钟情于教育事业。

田家炳用自己的故事,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
生在广东梅州的田家炳,很小的时候,就接触了生意,而且是瓷器生意。

那时家中的瓷土生意,全部都有父亲打理,时间久了,田家炳耳濡目染,对于生意仿佛田家人带着一种基因。

而且这种该基因,还不只是经商过的基因,还有乐善好施的基因。

父亲田玉瑚被当地百姓称之为“玉瑚公”,是因为他经常接济穷苦人们,人们对他的敬称。

这对后来田家炳的“吝啬”富豪人生,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1935年,对田家炳来说,是人生的转折。

父亲去世,连死亡意义都还无法理解的年纪,承担起了支撑整个田家的重担。

为此田家炳无法再继续读书,毕竟十几口家人还指望着家里的生意生活,只能离开了学校,迈进了生意场。

没有继续读书,成了打在田家炳心中的一个结。

初登生意场,田家炳的路,走的并不顺利。

为了打开东南亚市场,十八岁的他,带着家乡特有的瓷土,远赴越南推销。

1937年的中国,处于战乱之中,中国人到外国做生意,并不被外国人看好,所以在越南的日子极为艰难。

因为田家炳的瓷土成本低,对当地的瓷土商人来说,是不小的冲击。

这也造成了田家炳所面临的窘境,黑社会的打压,威胁,当地政府的强取豪夺,都让打开东南亚市场这条路走的十分坎坷。

两年之后,田家炳靠着自己的毅力,经商的天赋,以及在父亲身后学到的经商之道,终于拿下了越南的瓷土生意。

战争中的生意,总是会受到波及,战争愈演愈烈,日军的手已经伸到汕头港。

做生意,贸易线路被卡死,便只能坐以待毙。

情急之下,保险起见,不能让家乡的瓷土资源落入敌人手中,田家炳决定举家前往印尼,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产业。

有经商头脑的人,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现合适的商机。

到了东南亚,热带气候最适合橡胶的种植,而橡胶的用途又极为广泛,市场当然也更巨大。,看准这个商机之后,田家炳筹集了大量资金,在印尼办起了橡胶厂,而且一办就是两家。

两家橡胶厂,又成了田家炳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。

橡胶生意发展的越来越迅速,生意一单接着一单,两家橡胶厂每年利润翻倍增长。

此时的田家炳,在印尼已经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富豪了。

只是在印尼时间久了,心中始终还有一个牵绊,那便是“回国”。

让田家炳彻底决定回国的,是印尼地区一些敌对势力,对中国企业饿的排斥,到处打砸。

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,田家炳决定,保全财产,回国造福。

令人钦佩的,是他没有继续选择橡胶生意,凭借商人对商机敏锐的直觉,看准了皮革生意。

在香港地区,田家炳的皮革建立,又成了他回国后的第一个转折点。

1968年,虽说是初涉皮革生意,精通经商之道的田家炳,又把他的皮革厂,送上了巅峰。

他的皮革生意,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,更是扩散到了整个东南亚。

“皮革大王”的称号,也就从这时候得来的。

那是个商海风起云涌的时代,田家炳能杀出重围,跻身首富宝座绰绰有余。

他却“金盆洗手”了。

2、中国的希望在教育

田家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那个遗憾,就是读书。

于是在1982年,他退去了大半生的浮华,不再是“皮革大王”,不再是富豪,巅峰时期走下“神坛”,交给下一代,自己转身投入到教育慈善事业中。

对他的做法,几乎没人能理解,但在他心中,这比起做生意,这更有意义。

踏足教育事业,是完成他的执念,也是弥补他的遗憾,更是他对教育强国的期盼。

多年来做生意的过程中,时常需要到欧洲各国商谈生意。

他所见过的欧洲,政治经济发达,而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,就是素质很高。

而决定素质高低的,那一定是教育。

“中国的希望在教育”,在记者采访中,田家炳的言辞中,有担忧,也有希冀。

担忧的是中国这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,普及教育任重道远。

他见过几岁的孩子,本该在读书的年纪,就在田间劳作,他也见过十几岁的孩子,背起家庭重担,不会认字,不会写字。

这些小小的身影,都带着他曾经的影子,他不像让自己的遗憾,在后代中重演

至于他的希冀,是相信自己,定会为国家的教育事业,竭尽全力,只要一步一个脚印,一定会实现教育强国。

他先是创办了田家炳基金会,支撑基金会的资金来源,正是大半生的心血。

四栋工业大厦手来的租金,全部用于基金会,还有儿子们所经营的产业,其中每年都要捐出百分之十,用于慈善。

而在他慈善事业中,有一个核心,便是教育慈善,教育慈善中的核心,落在了师范学校。

那时他所捐款的大部分,都用在了师范学校。

教育是本,本中之本,就是师资。

所以如今全国几乎大部分的师范大学,都会出现田家炳的名字。

围绕这个核心,田家炳的名字出现在更多学校,小学,中学。

3、把自己捐“穷”的富豪

1997年,支撑田家炳搞慈善事业的资金出现了断层,收到金融危机的波及,经济不景气。

为了能让提前规划好的慈善计划顺利落实,不影响进度,他卖掉了自己住了三十八年的豪宅。

别人低买高卖,他却为了慈善,不惜高买低卖。

卖掉了方子,慈善项目又可以继续推行下去了,只是他自己,却带着夫人过上了租房子住的日子,而租房子每个月的三千元,也成了他最大的开销。

在大家都觉得几乎赔一半卖掉房子太可惜的时候,他却说:“能让二十多间中学建起来,能听见孩子们的读书声,比赔掉的那些钱更有意义”

后又在经济吃紧的情况下,自己向银行贷款六百多万,用于学校建设。

2005年,再次卖掉了自家十三万平方米的田氏广场,又捐到了十几所学校。

至此,田家炳的八成财富,都已经用在了教育慈善事业。

谁能想到,一届富豪,没有了房子,住在出租房,没有了车,坐上了地铁公交。

没有锦衣玉食,没有前呼后拥,连家里的婚丧嫁娶,都是简简单单。

外人看来或许“吝啬”,只有他清楚,他只是希望每一分钱,都用在教育慈善上,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,中国才能强大。

他做的,这是一件“前无古人”的事,至于后面有没有来者,我们当然希望有。

2018年,九十九岁的田家炳,倒在了他所热爱的教育慈善事业里。

走之前,所有的遗产,只给孩子们留了一处,告诫他们,能活下去就好,至于其他的财产,他一份没留,全部捐出,依然奉献给了慈善教育。

田老去世的讣告发出,北京师范大学发文《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丨北师大师生深切缅怀田家炳先生》;

兰州理工大学,西北师范大学、内蒙古师范大学等等大学院校,全国各地受田家炳捐助的中小学,纷纷发出唁电。

人民网更是发出一篇题为《“我们的家乡都有一所田家炳中学”——记香港慈善家田家炳》的文章,以示纪念。

从此之后,田家炳的名字,依然镌刻在全国各地的学校。

也闪烁在银河之中,那颗“田家炳星”,是他永久的光芒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中年人应有存款多少?这10个因素你考虑到了吗?

Powered by 鼎点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